7月29日8时45分,川北医学院校旗飘扬在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上。当日,我校青年教师雷波成功无氧登顶,并获得“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称号。
慕士塔格峰(简称“慕峰”),海拔7546米,位于新疆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交界处,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慕峰山体浑圆,状似馒头,常年积雪,冰川广布,当地人称之为“慕士塔格阿塔”(Muztagh Ata),在维吾尔语中称为“冰山之父”。作为耐力型山峰,在登顶的过程中主要挑战为高海拔缺氧导致的严重高原反应,以及C1-C2之间冰裂缝可能危及生命。为此,它也被业界称为“8000米攀登的摸底考试”。
为完成此次登山目标,雷波在学校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下,于今年三月份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批。随后以攀登为中心,制定了20周体能训练计划,有序完成了有氧、无氧、力量等主要训练任务。为了适应登山周期阶段训练,调整饮食营养。每周训练不低于5天,每次训练不少于2小时,直到出发前一周停止体能训练,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为了能积极适应高原环境,5月1日带队前往四川阿坝州进行高海拔登山徒步训练,在此之前已积累两座海拔5000m、两座海拔6000m以上雪山攀登经历。
7月11日,雷波在新疆喀什市与队友汇合,并于13日到达慕士塔格峰峰大本营(4400米),开始登山准备。慕峰攀登需要经历两次适应性拉练,经历完1次5500米、1次6300米海拔的拉练过后,原计划定于7月22日正式向山顶发起挑战,由于山区气候的不稳定性,在途中遭遇恶劣极端暴雪天气,全队紧急下撤。7月26日,第四次踏上路途,经历了三大段跨越式的海拔提升,期间平均前进1公里就要耗时8小时的艰难攀登。随着海拔高度不断上升,雷波和队友们的体能不断消耗,彻夜的失眠头疼,高原反应不断加重,冰裂缝、滑坠等风险因素也无处不在。在无尽的雪花飞舞中,冲顶的日子就要来了。7月29日凌晨12时许,仅入眠2个小时的他们在向导的叫醒声中急迫却又不敢急速地爬起。他们艰难地套上连体羽绒服,穿上拉链顶翻指甲盖的高山靴、踏雪板,匆忙啃几口小面包便戴上头灯、背上冲顶包、拾起登山杖进发。
夜是漫长而又迷幻的,在夜间的极寒、缺氧以及缺觉的条件下,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信念,从星辰走到了日出。时间定格于8点45分,雷波成功无氧抵达了顶峰。雪天的浓雾遮住了朝阳的浪漫,在顶峰,他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校旗,把自己最美的身影、对学校的热爱和祝福,烙印在了慕士塔格峰的山巅之上。这一幕壮丽景象正是川北医学院“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办学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校办学理念真实有力的诠释。
责任编辑:邹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