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为座右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潜心育人的同时,用心带好青年教师,她就是今年被评为川北医学院“四有”好老师的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教师敬华娥。
敬华娥和同学们课间合影
以德为种埋于心
“教师在行动上要爱岗敬业、以德为先,在教育教学中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敬华娥看来,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从事生理学教学工作39年来,秉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敬华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打造以知识线、故事线、情感线“三线一体”的教学模式。
“敬老师喜欢讲故事,她上课会从课本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文化背景讲起,让原本固化的结论性知识点增添了几分趣味性。”这是同学们的共识,也是同学们喜欢上她的课的原因。
如何让医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德教育?那就从每堂课的故事开始,比如顾方舟的“糖丸”故事,让同学们记住了那堂课,更记住了医者无私的优良品德。
“通过故事线创设情景,做到基础延续临床,知识线扎实理论,情感线升华知识。”敬华娥说,教学要以产出为导向,除了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们在故事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
敬华娥带队“三下乡”
2022年暑假带队“三下乡”给敬华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带领的学生队伍走进社区科普,将所学知识传播到社会,传递生命至上的理念。“虽然天气炎热,遇到很多困难,付出辛劳汗水,但看到同学们露出幸福的笑容,见证同学们的成长,我特别高兴。”敬华娥说,学以致用并反哺社会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披肝沥胆赤诚心,敬佑苍生入杏林,知医则知立命之心,弘医则继初心使命”是这次参加“三下乡”的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善思多练出巧匠
敬华娥主持的生理学课程2004年获得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07年获得四川省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获得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获得首批国家级线上和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得四川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对于这些成绩,敬华娥感慨:“这是几代生理学人的共同努力,‘砥砺深耕,奋楫笃行’是生理学教学团队的宗旨。”
敬华娥带领青年教师参加比赛
不仅在课程创新上有所建树,敬华娥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成绩突出——通过传帮带,近五年,生理学教学团队成员获得全国微课比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全国仿真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等;3名老师分获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三等奖;1名老师在今年第三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敬华娥认为,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最关键的是磨课,“磨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青年教师在参加校级、省级和全国的比赛中,教研室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多轮打磨,以帮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常态教学和展示教学有更新的认识,青年教师在磨课中磨砺成长、破茧蜕变。”
踏实沉淀盈精神
生理学的学习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个重难点,敬华娥对此给出的学习建议是:“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理功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希望同学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学习生理学,一定要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抓好学习‘三部曲’——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找出问题,课中仔细听、记和理解解决问题,课后整理课堂笔记构建知识图谱巩固知识。”
敬华娥参加“一站式”社区活动
学校正在建设静雅苑“一站式”学生社区,敬华娥走进社区和学生面对面,共同探讨生理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是学生成长路上拔节孕穗的催化剂,它能帮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难题,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爱。”敬华娥说。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敬华娥曾向学生们推荐的书,书中的“原来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有计划、有毅力就能做到的”这句话令敬华娥印象深刻。“确实,有些时候,我们拼尽全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要看到,在拼尽全力的过程中,总会让人有所收获。”敬华娥想对困于努力却尚未有成果的同学们说,“水滴石穿,勤能补拙,做事最需要的是毅力和坚持,如遇困境,及时调整心态和方向,坚定信念,时刻牢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敬华娥参加“悦享师声”活动
三尺讲台上,敬华娥走过了青葱岁月,坚守了39载,她以温和沉静的心态、有趣和蔼的灵魂、善良仁爱的德行培育了一批批川北医学子和优秀的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年龄,敬华娥笑语:“我和你们是一样的,都是新中国的孩子。”愿守初心化春泥,此生挚爱是讲台,她将继续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思源、思变、思行,竭心尽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新时代医学生。
责任编辑:邹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