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非边界,冲锋在医疗前沿,他们用跨越国界的医疗援助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有一种大爱,叫中国医生。他们,就是川北医学院援非医生——夏智勇和林帅。
主动报名 展医者担当
2020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援非医生招募活动开始,夏智勇和林帅毅然报名。“我是党员,我有责任上!”夏智勇说,他也曾犹豫过,因为家中有年过八旬又疾病缠身的父母、年幼且即将中考的儿子,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时,他援非的信念坚定了下来,“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如果退缩和推辞,怎能对得起入党誓言?”林帅也表示:“首先,我是一名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者所不能忘记的;其次,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经过多重考核筛选后,同年7月,夏智勇和林帅正式成为第十八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
“为了能快速适应当地工作,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林帅介绍,一是语言学习,他们提前学习了葡萄牙语,希望能与当地患者无障碍沟通;二是专业知识的扩充学习,林帅在国内主要从事普外科的工作,更专业一点来讲是甲乳科,由于几内亚比绍医疗条件有限,在那边他要从事外科,包括脑外科、胸外科等,从单纯的甲乳科医生到全外科医生的转化,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是同行队员间相互沟通,彼此熟悉,从而形成默契和团队合力;四是向老队员学习经验,尽可能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五是调整心态,安抚好家中老人和小孩的情绪。
图为夏智勇老师讲解手术手套穿戴。
身处他乡 叹祖国强盛
离开故土,前往陌生的国度,他们思绪万千。“过了海关就是国外,在即将离开时,我心情复杂,有期待,也有忐忑。期待,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崭新环境的向往;忐忑,则是源于是对家人和祖国的不舍。”林帅回忆道。夏智勇说:“在异国,思乡肯定是会有的。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我的父亲,他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但他特别支持我的工作。同时,单位也很照顾我们的家人,为我们解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援非医疗工作中。”
此次援非,让夏智勇和林帅更加感叹祖国之强盛。“国家在援非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医疗队在当地无偿服务,诊疗的手术费、药物费全免,同时国家还为当地华人华侨提供医疗保障。”林帅介绍,在疫情期间,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政府无法保证群众疫苗普遍接种,后来在国家医疗保障和大使馆统一协调下,医疗队免费为当地华人华侨接种了三针疫苗。“作为中国人,无论是安全,还是医疗,我们都觉得很心安,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给予国民的安全感。”两人自豪地说。
攻坚克难 显大爱情怀
当然,援非并不轻松,由于条件限制,夏智勇和林帅亦遇到了许多困难。
夏智勇回忆,有一次,一名42岁的高龄产妇向医疗队求助,希望能由医疗队负责生产事宜。但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卫生和医疗设施不达标,如果手术存在很大风险。然而即便他们将风险告知这位产妇,她也依然选择求助医疗队,这份信任让夏智勇很感动。经过充分论证、研讨手术方案后,夏智勇站了出来,勇担重任,自荐成为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在他精细、严谨的操作下,手术十分成功,母子平安。
除了应对医疗技术上的困难,还有很多外在困难需要克服。“除了上门诊、做手术外,我们还要充当建筑师的角色。”林帅说,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在特殊情况下,他们还要动手修建治疗室。此外,尽管在援非前做了大量功课,专门学了葡萄牙语,但到了当地他们才发现当地人说克里奥尔语,二者语言区别就类似于中国的普通话和方言,他们只能现学现用,有时还需要用手势比划辅助交流。
图为林帅老师讲解无菌理论。
回忆征程 析医者“内核”
援非这段经历让夏智勇和林帅更加坚定了作为医者的信念。“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虽然很辛苦,但是当我加入到这个救死扶伤的队伍中,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就会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让林帅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义诊,“当地民众看见我们来帮助他们,接连表达感激,并用葡萄牙语缓缓说出‘中国朋友’这几个字,在那一刻,我深深明白了‘医者’二字的真正含义。”
“援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的国际责任和担当。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非洲国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的诚意。两方协同合作、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援非医疗行动绝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人道主义帮扶,更是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彰显大国风范。”在夏智勇看来,能够成为援非队伍中的一员,是一名医者的荣耀。同时,他寄语医学生们坚定从医初心,凭着热爱和激情以及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医学领域越走越远,用激扬的青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